汽车零部件热空气老化测试流程步骤详解
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,仅作阅读参考。如需专业数据知识指导,请联系微析在线工程师。
汽车零部件在长期使用中会面临发动机余热、环境高温等考验,热空气老化测试是评估其耐热性能的关键手段——通过模拟高温有氧环境,加速材料的老化过程,提前暴露脆化、开裂、性能衰退等问题,为零部件的材料选型、结构设计提供数据支撑。该测试广泛应用于橡胶密封件、塑料饰件、电线电缆等易受高温影响的部件,是保障汽车长期可靠性的重要环节。
测试前的样品准备与环境核查
样品选取需从批量生产的零部件中抽取5-10件外观无缺陷、尺寸符合设计要求的代表性样本(符合GB/T 2918标准)。若测试对象是材料级样品(如橡胶试片),需确保其厚度、形状与实际零部件一致——比如密封件的试片厚度应与成品密封唇厚度相同,避免因尺寸差异影响结果。
样品需在温度23±2℃、相对湿度50±5%的环境中预处理24小时,消除加工过程中的内应力。比如刚从注塑机取出的塑料饰件若直接测试,内部残余应力会导致老化过程中开裂提前,影响数据准确性。
热空气老化测试常用强制通风烘箱,需提前核查温度均匀性:将5个校准过的热电偶分别放置在烘箱的四角及中心位置,设定测试温度后运行2小时,确保各点温度偏差不超过±2℃(符合GB/T 7141要求)。同时检查风速是否在0.5-1.5m/s范围内,避免风速过大导致样品表面过度失水。
此外,需核对设备的校准证书,确保温度计、风速仪等计量器具在有效期内。若烘箱长期未使用,需提前空运行1小时,排除箱内残留的挥发性气体,避免污染样品。
测试参数的确定与设定
温度参数需参考零部件的实际最高使用温度——比如发动机舱内的密封件实际最高温度约120℃,测试温度可设定为150℃(加速老化);内饰塑料件实际最高温度约80℃,测试温度可设定为100℃。需注意测试温度不可超过材料的分解温度,比如PVC材料的分解温度约150℃,若设定160℃测试会导致材料直接分解,无法反映真实老化情况。
测试时间需基于加速老化系数计算,依据阿累尼乌斯方程,温度每升高10℃,老化速率加快1-2倍。通常选择24、72、168小时(1-7天)的测试时长,长寿命零部件(如底盘橡胶衬套)可延长至500小时。
若零部件实际使用中经历高温-常温循环(如发动机启动-停止),需设定循环老化条件:比如120℃保持8小时,然后降温至23℃保持4小时,循环多次。升温速率需控制在5℃/min以内,避免热冲击导致样品开裂。
样品放置需遵循“均匀分布”原则:样品之间间距不小于20mm,远离烘箱进风口和出风口。电线电缆需悬挂固定,保持自然伸直状态,避免因自重导致老化过程中拉伸变形;橡胶密封件不可堆叠放置,防止热量积聚。
样品装载与老化过程监控
样品装载需使用不锈钢或铝制样品架(避免生锈污染样品),将预处理后的样品平稳放置在架上,不可遮挡烘箱的通风口。比如橡胶密封件需平放,避免挤压变形;电线电缆需用夹具固定两端,保持伸直状态。
关闭烘箱门后,设定测试温度和时间并启动设备。老化过程中需定期监控温度:前4小时每小时记录一次烘箱内温度,之后每2小时记录一次。若发现温度偏差超过±3℃,需立即停止测试,检查烘箱的加热元件或通风系统,排除故障后重新开始。
对于含有增塑剂的PVC等易挥发材料,需打开烘箱10-20%的排气口,排出箱内的挥发性气体,避免样品表面形成粘性层影响老化速率。老化过程中不可打开烘箱门,如需观察样品状态,可通过隔热观察窗查看——比如橡胶密封件若在老化24小时后出现网状裂纹,需记录裂纹的位置和长度,但不可取出样品。
老化后样品处理与性能测试
老化结束后,需将样品从烘箱中取出,放置在温度23±2℃、相对湿度50±5%的环境中冷却1小时,使样品温度恢复至室温。不可将刚取出的样品直接放在冷水中冷却,否则会导致样品内部产生热冲击,引发开裂。
冷却后的样品首先进行外观检查:用肉眼或5-10倍放大镜观察样品表面,记录是否有开裂、变形、变色、发黏等现象。比如橡胶密封件老化后若出现网状裂纹,说明材料的抗热氧老化性能不足;塑料饰件若出现黄变,说明耐候剂在高温下失效。
外观检查后需在1小时内完成性能测试,避免样品吸收水分或恢复部分性能。橡胶密封件需测试硬度变化(按照GB/T 531.1,使用邵氏A型硬度计测试5个点取平均值)、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变化(按照GB/T 528,使用拉力试验机,速度500mm/min);塑料饰件需测试冲击强度(按照GB/T 1043.1,使用悬臂梁冲击试验机)、弯曲强度(按照GB/T 9341)。
数据记录与分析
测试过程中需详细记录所有数据,包括样品信息(编号、批次、材料牌号)、测试参数(温度、时间、风速)、设备信息(烘箱型号、校准日期)、老化前的性能数据(硬度、拉伸强度等)、老化后的外观和性能数据。记录需采用纸质或电子表格,确保可追溯。
数据分析需计算性能变化率:(老化后性能值-老化前性能值)/老化前性能值×100%。通常行业标准要求橡胶密封件的拉伸强度变化率不超过±20%,断裂伸长率变化率不超过±30%;塑料饰件的冲击强度变化率不超过±25%(具体数值需根据客户要求调整)。
需关注数据的离散性:若同一批次样品的性能变化率差异超过10%,需重新测试——可能是样品选取不均匀或测试过程中温度波动过大导致的。比如某批次橡胶密封件的拉伸强度变化率分别为-15%、-5%、-25%,说明样品代表性不足,需重新抽取样品测试。
特殊零部件的测试注意事项
电线电缆的热空气老化测试需额外测试绝缘性能:老化后需测试体积电阻率(按照GB/T 1410,使用高阻计)和击穿电压(按照GB/T 1408.1),确保绝缘层老化后不会出现漏电风险。
发泡材料(如座椅泡沫、隔音泡沫)需测试密度变化:用排水法(GB/T 6343)测量老化前后的密度,确保密度变化率不超过±10%——高温会导致泡沫内部气体逸出,密度变化过大会影响缓冲或隔音性能。
金属镀层零部件(如镀铬装饰条)需测试镀层附着力:老化后用划格法(GB/T 9286)测试,若镀层出现脱落,说明镀层的热稳定性不足,需改进镀层工艺。
带电子元件的零部件(如传感器外壳)需测试电子性能:老化后需检查电阻、电容、信号传输效率,确保高温老化不会影响电子元件的功能——比如传感器外壳若老化后变形,会压迫内部电路板导致信号失真。








